杂志名称:北京文艺评论
|
出版单位:北京出版集团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期数:6
|
单期定价:25元
|
国内刊号: CN10-2003/I
|
脱胎自《十月》的《北京文艺评论》,带着80年代文学黄金年代的精神标识,想要为新时代文艺、为首都文艺评论事业贡献优质的新质生产力。
我们将致力于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促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批评理论话语建设;我们倡导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在地性”,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定位,回应当下中国波澜壮阔的实践经验,走进时代思想文化的话题现场;我们主张文艺批评的“破圈”,在坚持主流与专业的同时突破学科的象牙塔;我们崇尚“评论的艺术”,致力于推进批评的文体革命,欢迎深刻锐利、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艺批评。
《北京文艺评论》致力于建造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前沿阵地,在世界视野下聚焦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积极引导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批评理论话语建设。
自2024年9月正式创刊以来,《北京文艺评论》刊发了一系列在文艺界引发热烈反响的优质文章,内容涵盖文学、影视、戏剧、美术、游戏等多个领域,既有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也有对文艺热点的犀利剖析;既有对理论前沿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创作实践的思考与引导。
(1)栏目设置丰富多样
“访谈”“北京来信”“新学人”“作家批评”“文艺立交桥” 等多个栏目,每个栏目都有其特定的关注焦点和内容定位,涵盖了对谢冕、钱理群、韩少功、陈思和、丁帆、谢飞等文艺大家的访谈、对北京文学及文化的探讨、对新学术观点的呈现、作家的批评文章以及对特定文艺作品或领域的深入分析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文艺领域的丰富内容。
(2)关注新文艺现象与问题
“AI 时代,一次人诗互证的创作评论实践”“推想游戏:技术奇点下的人工智能与文学” 等文章,体现了对 AI 等新技术对文艺创作影响的关注; “现场与立场” 栏目集中讨论 “素人写作” 话题,“前沿” 栏目直面文学史的焦虑与犹豫不决,反映出对当下文艺现场新现象、新问题的敏锐捕捉。
(3)强调地域特色
“如何想象新时代的北京文学”“新北京作家群的写作向度、文本范型及文学史意义” 等文章,聚焦北京的城市文化和文学发展,对接北京 “四个中心” 城市定位,传递 “北京声音”。
(4)打破学科与文类界限
不局限于传统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学科范畴,也不按照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类进行严格分类,而是以社会的、文化的、媒介的、技术的等多种视角共同介入文艺批评,如 “文艺立交桥・莫言戏剧文学” 栏目,从多个角度对莫言的戏剧文学进行分析,体现了对不同艺术形式和学科领域的融合。
(5)注重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
既有如 “与 AI 共生:一名论文写作课教师的课堂改良计划”“2010 年代‘非虚构’的文学场域与新闻场域” 等具有学术深度的文章,也有一些语言生动、风格新颖的评论文章,旨在让更多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文艺批评的内容,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商品评价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