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1期目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内容精彩试读
    卷首语

  百无一用是书生

  有潭门镇是中国的幸运

  撰文/赤瓜礁 摄影/马宏杰 等

  在《更路簿》的指引下,潭门镇渔民为中国拉回了西沙、中沙、南沙三大群岛。他们是两栖动物:潭门镇是他们在陆地上的家,三沙是他们在海上的家。没有这些居民,三沙市的居民从哪里来?没有潭门镇,就没有三沙市。他们的祖先自宋代便开始前往三沙捕捞海珍品,但这些海珍品如今全成了海洋珍稀物种,潭门镇渔民则成了环保人士的批判对象,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存方式受到了挑战。潭门镇还有未来吗?

  西沙·中沙日记——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对海洋的向往

  2010—2012年,编辑部先后几次深入西沙、中沙群岛考察。考察队伍的成员既包括编辑部的总编、图片编辑,也包括水下摄影师和摄像师,他们分别用文字和图片,向我们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西沙和中沙群岛的一个个岛屿、沙洲,也揭示了那些如雨林一样繁茂的珊瑚和那些色彩斑斓、形状独特的鱼……更重要的是,那些以海为生的人和他们的生存与梦想。

  西沙群岛:闯海人的梦想之地

  撰文/单之蔷 摄影/吴立新 等

  中沙群岛:一个世界级的大环礁

  撰文/单之蔷 摄影/吴立新

  三访西沙

  撰文/马宏杰 摄影/吴立新 等

  南沙科考:曾经三沙难为海,不到曾母莫回头

  撰文/单之蔷 老照片提供/陈清潮

  1984年7月,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会同全国32个科研机构,调动了300多名科学家,开始了为期10年的南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他们用这10年的翔实考察,一点点揭开南沙的神秘面纱,并促使海军进驻南沙,使我们在自己的领土上有了立足之地。将近30年后,本文作者走访了当年多次参与考察的老一辈科学家和今天仍然扑在南沙群岛的新生代女科学家,他们一起为我们讲述了他们与南沙群岛的故事。

  海南,中国海洋文明的“桥头堡”

  绘图/张瑾 于继东 摄影/秦斌

  海南岛昂首海外,犹如空中坠落的一块碧玉;西沙、中沙、南沙星罗棋布,好似海中生出了无数翡翠。自古以来,这块广袤的“蓝色国土”从来不缺少闯海的传奇。在中国海洋版图上,海南给我们留下了哪些传奇?跟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这里有什么独特优势?

  捕鱼者说——南海观赏鱼的美丽与尴尬

  撰文/吴欧

  从体型硕大的鲨鱼到别致鲜艳的小丑鱼,海水观赏鱼颇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最漂亮的海水观赏鱼主要分布在南海的珊瑚礁诸岛,海南省潭门镇等地远洋捕捞的渔船不时带回一些观赏鱼并把它们卖到中国的几大城市。追寻着贸易的路线,我们多角度地探访到了关于南海观赏鱼的种种故事。

  海南岛:下南洋的“中转站”

  撰文/蔡葩 摄影/马宏杰 等

  17世纪以来,中国沿海一带很多人漂洋过海,前往广阔的东南亚环海区域谋生,海南岛成为他们南下的重要驿站。从这里出海闯荡南洋的移民,不仅给海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也见证了这座孤岛和东南亚环海区域最深的联系。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月期


封面及文章版权归杂志社所有-想了解更多的杂志内容请订阅本杂志!

显示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