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装2009年07月号导读-男人装杂志封面、内容精彩试读 |
购物天堂:想像与实践 “全球十大购物中心”排行榜除了杂志要争着出品,消费者也打着自己的算盘。《福布斯》将北京的金源燕莎以及所谓的北京购物中心列入榜单的蹊跷事实惹起众怒——享受排行榜权利的代价有时就是吐沫。若比较店堂的规模和阔绰以及购者之众,那北京倒有些底气。不过,人们还是更热心性价比,这样国内就没有一座城市能够胜出。 过去常说的购物天堂香港如今被过江之鲫的大陆客包裹得如粽子,购物的环境遭到破坏,商品的价格也暗地调高,折扣率很少会出现血淋淋的一折三折了。虽说香港免进口关税,不过消费税还是得缴5%。 号称购物天堂的自然不独香港。经常有朋友从法国回来,兴奋地传播巴黎时装店打狠折的新闻,不免令人误以为巴黎除了“时装之都”的王冠外还夹着“购物天堂”的权杖。 不过遗憾的是,以老佛爷和圣日耳曼附近的商店为代表的营销策略仍然还是步步为营的,很少采取美国推土机式的清仓。本人也亲历过巴黎的两次血拼,只是都没能赶上6月和1月的“价格洼地”。5折的服装多为非著名品牌类,7折有过季奢侈品加入,3折的多为在欧洲外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三线产品。2005年11月我在凡登广场附近的几家专卖店寻找皮装,Versace店象征性给了点折扣,最后拿下来也要人民币9000多元,而50米开外的Zara店里的一件皮装,罗马利亚生产的只要6000多元,都是真皮,做工相差无几,样式也难分伯仲,Zara的厉害就显示出来了。平时去全球所有Zara店,价格都是童叟无欺,在Zara的总部西班牙也别指望获得什么特别待遇。念及此,立马拿下。 如果说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均是时装设计的天才,那么美国人就是服装的营销神童,不要忘记,最牛的MBA多出在美国。加州的商品每逢打折季,商家真是心快速销货,商品能打到3折以下,的消费税就算不得什么了。如果做人抠门到8.25%也不放过的地步,去俄勒冈州消费是最痛快的办法了。同样能免除消费税的还有美国最西部的一个岛屿——关岛。美国的文明是建立在速度上的,快餐、好莱坞大片是典型的速度产品,从欧罗巴过去的奢侈品立马被土老冒的美国人边缘化了。站在比佛利山的奢侈品一条街上,千万不要被萧杀的保安、高贵的店姐所迷惑,你能战胜他们的地方就是橱窗里的sale字样。 再回到“全球十大购物中心” 榜单,其中所列的消费品多为日常用品,如时装、包、首饰、化妆品,很少将地产、汽车列入。这一局面也使得该话题充满了内在的疑窦,也或许因为疑窦丛丛,大家的发言也就更为激情四溢。女人自然成为此间打不倒的参与者,化妆品是她们投票时的砝码。 “哪里的化妆品最便宜?”,标准的女性提问模式。朋友说台北的百货公司化妆品货源正宗,品种齐全(不过据说北京通州的超市也不逊色),价格比大陆便宜1/4左右,拿到赠品的机会多(台湾的报业大战高峰时曾闹出买本杂志得一电饭锅的笑话)。莎莎的存在令港岛的化妆品便宜的名声不胫而走,不过那里的质量估计贴了QC你也得掂量,国内不少美容店的老板喜欢去莎莎拿货——化妆品不过是安慰剂。与Google一样不靠广告靠疗效的美国品牌Kiehl's其实是性价比很高的品牌,在美国买自然最便宜。曾经因为本币大幅贬值的泰国最近将“化妆品的消费天堂”的接力棒转给了韩国。今年5月我在韩国仁川机场转机时遭遇到大批来自日本的购物团,可谓形势逼人,货币撩人。 若你习惯用脚来投票,过来人的经验是,若要盯着名牌买,去DFS之类的免税店就可以,这个DFS(http://www.dfsgalleria.com/)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完全不搭界。国际一二线品牌的箱包、时装、珠宝都可以拿到不至于冤枉的价格。如果你怀疑自己的纯情受到商家的玷污,那么美国人的做法就值得推荐:上PriceGrabber.com,可以在消费前从容地进行价格比较。 以马克思关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理论为基础,全球商品从出厂价到最终可能的价格之间存在一个近似的流程图:一般品牌商(或厂家)以成本、费用为基础,加上自己的利润后将产品发送给资质可靠的零售商如Macy’s 百货公司,此类公司基于自己的利润以及市场估值给出价格,在适当的季节放血。如果促销价仍然难以启开市场,公司会在已有的折扣基础上再打折。不过,生意经不允许公司无限期折下去,这时商品上的标签就会出现类似“清仓”或“限X日三折”的字样。奢侈品如阿玛尼等的西装在美国也毫无例外地受此礼遇。如果你以为商家的痛苦史到此为止,马克思想必就要后悔不已。当你身陷Ross for less卖场,目击到无以计数的著名品牌被再次买到一折的价格时,不免会骂Macy’s缺德。一件Max Mara连衣裙最后买到10美金,定然是血本无归转弯了。不过,如果这些货品在Ross for less的淘汰中出局,这些最不幸的商品会被丢进垃圾箱或支援灾区吗?去Dollar tree或Dollar Store你才发觉答案是否定的。那里的商品多为1美元以下,主要是针对生活贫困线上的百姓。 谷歌刚推出Google Earth时,粉丝们又开始做梦了:在消费力不殆的地方,人们可以借助错觉,想像目的地的美好与神奇了,这与平时人们热衷谈论的“购物天堂”其实毫无区别:如果你都没有身体力行地抵达,你如何能感受到那巨大的sale字样的能量呢? 封面及文章版权归杂志社所有-想了解更多的杂志内容请订阅本杂志! |